他來自巴西東北部皮奧伊州(Piauí)的聖米格爾-杜菲達爾古(São Miguel do Fidalgo)。
」結果很多人紛紛舉起手來,也有人大聲喊說:「我有去參加喔。於是我開了張書單給學生,告訴她們這些書寫了怎樣的故事。
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哈維.考克斯(Harvey Cox),在該書的前言中,有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也讓我多次省思。說完這些之後,我告訴她們,學校的課業只要能通過就好,可以利用其他時間多讀些有意思的書,我說這些書的重要性絕對不輸給教科書。我真的沒有想到,我演講完後,學生用非常熱烈的掌聲回覆我,她們不斷拍著手,而且拍了很久。老師都在學生旁邊一直比著手勢,希望學生們不要講話太大聲,或是要她們安靜下來,但學生顯然不理會老師。我是個前段班和後段班都讀過的人,所以我一上台,就用了跟剛才差不多的開場白:「我以前也是前段班的學生。
同學們也是一副驚訝的表情。請您再講一次,就講剛才講的內容,拜託。」英譯其實卻是「Come, Let Us Live with Our Children」(來吧。
就在這本書中,福祿貝爾試圖將觀念論、基督教的神祕主義(Christian mysticism)、浪漫主義(romanticism)與科學等不同的因素融入他的教育哲學之中(Gutek, 1991: 232)。(二)自然科學與數學。為了幫助讀者更快地掌握本書的理路,筆者試在接下來的部分摘錄出本書一些重要的內容,並依照本書的順序進行說明。至於暖暖書屋此次所出版由李中文先生所譯的《人的教育》則是直接譯自福祿貝爾於一八二六年在卡伊霍爾出版的版本,亦分七章,第一章「概論」,第二章「童年階段」,第三章「少年階段」,第四章「關於教學的內容」,第五章「學校與家庭必須聯合進行的教學課題和方法」,第六章為「由一般課程所衍生的特殊課程分支」,第七章為「結論」。
《人的教育》於一八二六年時出版,可以說是福祿貝爾最重要的教育代表作,本書完整地表達了他的「幼兒園哲學」(kindergarten philosophy),而後人如想要深入了解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,了解幼兒園建立的基本構想及理論基礎,也一定要透過這本經典名著。相較於德文原版,英譯版本就有所節錄,而暖暖書屋此次發行新版譯本,再加上更符合現代用語的翻譯,當可使讀者更能一窺這本名著之原貌,也可更加細細咀嚼福祿貝爾之原意,例如在本書中有關語言教育的部分,福祿貝爾皆以德文名詞為例來進行說明,此一部分若不具備德文造詣者,譯著實難忠實予以呈現。
基本上各版本的章節安排大同小異,主要差別在於第四章「學生期的人」是否將其細分為更多的章名而已。讓我們與兒童一起生活),而本書譯者李中文則直接從德文「Kommt, laßt uns unseren Kindern leben!」將這句譯為「來吧。而這也是新版譯本中頗為可貴之處。藉著卡伊霍爾學校的辦學經驗,福祿貝爾撰寫了一系列有關人的教育之重要文章以及教育名著《人的教育》(Die Menschenerziehung die Erziehungs; The Education of Man)一書(Fröbel, 1899: xi-xii)。
其下共有一○五節,每節均有名稱並敘述該節的主要內容。伍、福祿貝爾論教育的本源、使命和基本原理惟筆者在此也要提醒讀者,閱讀本書並不容易,雖然《人的教育》是幼兒教育的經典,但卻有其深刻的哲學及思辨的意味在內,讀者絕不可等閒視之。第二個部分(開始於第60節)則討論了各類教導的學科,並將其分為(一)宗教當時的政治及經濟關係在變化,古老的階級制度則日漸在崩壞中。
即主持祭神的祭禮之婆羅門階級(Brāhmaṇa),統率軍隊而從事政治的王族階級(Kṣatriya,剎帝利),在其下從事農耕、畜牧、商業、手工業等的庶民階級(Vaiśya,毘舍),及被賦予侍奉上三階級義務的奴隸階級(Śūdra,首陀羅),這成為後來多歧分化的種姓制度(caste)的根源。佛教的開創者喬達摩,正是出現在這個時代。
佛陀時代的思想界 佛教的創始者喬達摩(Gotama)出生於西元前500年左右,這時代的中印度正處於社會、思想的轉換期。隨著職業分化的進展,也確立了四姓(varṇa)之差別。
尤其可看見宗教思想的女神、蛇神或樹木崇拜等,對後世印度教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。不過在雅利安人入侵以前,則有其他民族居住在印度河流域,建構了印度文明(Indus civilization),這大約是在西元前2000年前後1000年間。其最終結局成為大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(Mahābhārata)而流傳後世。這地方因土地肥沃而物產豐富,也無外來侵略的敵人,所以在長久的和平中發展了豐富的文化。當時中印度有「十六大國」,這些又再統合成更少的王國,特別是佔有中印度西北方的憍薩羅國(Kosala,以舍衛城〔Śrāvastī〕為首都),及佔據恆河中部之南方的摩竭陀國(Magadha,以王舍城〔Rājagṛha 為首都),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。恆河流域酷熱多雨,物產豐富,出現了以農耕為主的農民及地主。
部族的戰爭中,以當時最強的部族婆羅多族(Bhārata)與普魯族(Pūru)之間的戰爭最有名。緊接著黎俱吠陀,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成立了沙摩吠陀(Sāma-veda)、夜柔吠陀(Yajur-veda)、阿闥婆吠陀(Atharva-veda)三吠陀,繼而完成了闡述祭祀方法的《梵書》(Brāhmaṇa,西元前800年左右),及哲學思索成果的《奧義書》(Upaniṣad,西元前500年左右)。
毘提訶位於遠離婆羅門教的「中國」(閻牟那河與恆河之間的國土)之東方,亦即雅利安人已由「中國」向東方發展,擴展到了恆河的中游地帶。隨著物資的豐富,工商業及手工業跟著繁盛,都市也發展了起來,而商人及手工業者們組織了商隊或團體,商人之首的長者商主階級(śreṣṭhin、seṭṭhi)也出現了。
建立印度文明的是雅利安(Ārya)人,他們越過興都庫什山(Hindūkush)之險阻進入印度,大約是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,但在此之前已有原住民居住於印度,即所謂的文荼(Muṇḍa)人、達羅毘荼(Draviḍa)人等。這時代的雅利安人分部族而生活,以農耕、畜牧為主,但工商業也日漸發達,可是大都市尚未成立。
這地區武士階級的勢力還很強盛,婆羅門則甘於處其下位。出土文物的宗教相關物品中,有不少與後世的印度教關係頗深,然而這文明在廣大的地區持續了1000年,之後突然完全消失,因此並不清楚這個民族和其後印度文化的發展究竟如何結合。雅利安人自北印度向中印度發展的過程中,小部族逐漸統合起來,王國也跟著變化。在不同的階級之間,不能結婚及一起飲食。
小部族逐漸統合,而發展到推戴擁有獨裁權國王(rājan)的王國。佛陀出生於這個社會的變革期,可說是佛教在全印度能順利發展的一個理由。
當時的國王以毘提訶國(Vediha)的旃那迦王(Janaka)最有名。特別是達羅毘荼人,人口多,又擁有相當高度的文化,所以即使為雅利安人所征服,成為奴隸階級而吸收到雅利安人的社會系統中,也對印度文化的形成給予有形無形的影響。
之後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起,雅利安人更向東推進,佔據了閻牟那河(Yamunā)與恆河(Gaṅgā)之間的肥沃土地。隨著國土的擴大,王族的勢力也強盛起來,而與原住民的接觸融合更加深一層,產生了與西方婆羅門中心的文化相異的王族中心的思想文化。
然而根據其後挖掘研究,知道這文明是分布在更廣闊的地域。北印度雖信奉吠陀的宗教,尊重婆羅門的權威,但在中印度新開發的地區,婆羅門的權威則尚未確立。其中以農產品為主的豐富財力,或許是摩竭陀國強大的有力因素。總之從這時起,具嚴密意義的國王出現了,而國王的權威也受到重視。
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(Panjāb)地方定居下來,成立了以黎俱吠陀(Ṛg-veda)為中心的宗教(約在西元前1200年左右),主要是以天空、雨、風、雷及其他自然界力量為神而崇拜的多神教。尤其是摩竭陀國,雖是當時的新興國家,但最後統一全印度,開創了印度最早的王朝。
後世成為印度文化特徵的種種制度,大致是在這個時代(約西元前1000~500年)確立下來的。這個文明活動的地方,以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(Harappā)及牟桓鳩達羅(Mohenjo-daro)兩都市較有名。
由出土文物可知這民族擁有青銅器文明,且建構了井然有序的都市。文:平川 彰 佛教以前的印度 為了理解佛教,似乎有必要將佛教之前的印度宗教思想做一說明